我要月捐 回顶部

《南方周末》报道 | 从本地挖掘新生力量 湖南弘慧十年乡村育人之路

9549浏览    2018-06-22发布

647298947234045792_副本.jpg

(5月13日,乡村好校长论坛结束后,弘慧理事长张帆、执行理事黄飞燕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傅丹灵等前往沅陵凉水井镇中学受助学子家中进行家访。)




本文首发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晗


编者按

十年来,弘慧在湖南各县城推行的教育探索,是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样本——在学生、老师、校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建立一套完整的陪伴服务体系,引入更多社会资源,赋能本地公益组织,进而持续改善乡村教育“贫瘠”的土壤。


“你们会游泳吗?”

“有几个人会爬树?”

2018年5月13日一大早,在湖南省沅陵县凉水井镇中学,作为德润弘慧奖学金的获得者,11名学生和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帆、执行理事黄飞燕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傅丹灵在一间多功能会议室见面。副校长胡生刚拿出了一张成绩单,上面有这11名学生的考试成绩。

沅陵是张帆的故乡。近三十年前,他作为沅陵县历史上第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农民子弟,在当地家喻户晓。2008年,他和几名商业伙伴共同发起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弘慧”),旨在陪伴学生、老师和校长,力图“让乡村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十年间,这个低调的基金会已经和136所学校开展长期项目合作,覆盖湖南省几十个贫困乡县。

这次见面目的是探访受助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交流中,张帆没有提学习成绩,而是突然问了上面这两个问题。让他没想到的是,11名同学只有1人会游泳,会爬树的多了几个。“我们小时候个个都会游泳爬树。”

眼前这些少年来自乡村,和当年的张帆一样成绩优秀、家境贫困,但时代带来了改变,这些孩子多数不爱运动,喜欢玩手机。不少来访者担心,如此下来,这些少年在目前应试教育中丧失连接乡土的机会,从而失去乡村文化自身的特色。

这样的担忧,在不久前的第六届乡村好校长论坛上被多次提及。该论坛由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弘慧共同主办,近600名来自湖南等地不同县乡的乡村校长和政府领导、教育专家、公益人,就乡村教育如何发展、什么是乡村学生需要的教育以及如何面对中国高考改革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而讨论之热烈,也折射出了目前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困境以及急需改变的现实。


借力发展乡村教育


作为中部劳务输出大省,湖南有超过70万的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多数。沅陵和周边县城也不例外。据胡生刚介绍,凉水井中学有不少学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在学校周边租房子或住校,家庭教育相对缺失,而学校也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老师流动性大等问题。

在张帆看来,乡村教育更严峻的现实来自僵化的教育观念。2014年起,弘慧开始在湖南不同的县城举办校长论坛,希望“将乡村校长论坛办到离乡村校长最近的县城,将教育和公益大咖请到乡村教育一线”,以乡村校长为入口,将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带到乡村校长面前,探讨乡村教育发展方向和各种可能性,希冀最终能改变观念。

2018年5月11日,在沅陵举办的第六届论坛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届。

沅陵县是湖南省一个没有通铁路的县城,只能从怀化或长沙换乘长途汽车,在湘西北的山区里曲曲折折走上几小时。在这场论坛上,这些偏远山区的乡村校长们却看到了经常出现在北上广的知名公益组织、教育专家以及名校老师——他们若不是因为这次论坛,几乎不太可能来到这里。

不到三天的时间,乡村校长们和嘉宾们集中讨论了若干乡村教育的热点话题,包括乡村学校如何借力发展,乡村教育如何能扎根本土等等。

关于如何办好特色乡村小学,一些村小校长的分享,为校长们提供了乡村学校的创新思路。比如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理事长杨瑞清说,做了三十年小学校长的他,将南京长江北岸的乡村小学校办成了一个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在内的集团学校;而河南商丘王二保小学校长李志磊、浙江缙云县长坑小学校长刘勇武、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小学校长黄丽君则分别带来互联网小学、特长小学以及小而美的小学是如何借力发展的,这些都是非常善于利用外在资源,立足乡土,推动学校发展的故事。

除此之外,弘慧邀请了一些教育企业和公益组织展示了创新性的项目,如深圳的途梦课堂、北京歌路营的新1001夜读书计划、上海春禾的春禾启梦计划等,这些项目这几年也通过与弘慧的合作,陆续在湖南多所乡村中小学校开展活动,其中新1001夜读书计划已经在38所中学落地。

据张帆介绍,从外面借力,扶持本地教育力量的发展,是弘慧近年主要的工作。而此次论坛的目的,希望能拓展教育思路,让更多一线的老师和乡村校长行动起来,找到入手点,改变自己乡村学校的面貌。


一所好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校长


“改变”几乎是论坛上谈到最多的一个词。面对乡村教育的困境,校长们觉醒并行动,从而改变学校、班级和学生的面貌,被张帆称为“草根的觉醒”。

除了乡村小学寻找发展之路,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乡村中学的困境:如何面对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即对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做出相应的改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近年来多次呼吁,现在的农村教育是复制城市的应试教育,即便是同样的标准和规则,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能力都难以和城市竞争。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高校自主招生等教育改变,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将会出现更大的差距。

浙江绍兴一中校长朱雯在论坛上讲得不多,但在张帆的安排下,她先是探访了沅陵一中,分别给高三同学和高中校长做了分享,第二天下午又给乡村校长开展教育工作坊。绍兴一中是浙江百年名校,在浙江高考改革中成绩极为优异。朱雯此次给湖南的校长们带来了一些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重要信息,包括高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强化多元录取机制等等。

在张帆眼中,朱雯的分享很重要,面对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她提供了名校经验和改革建议。张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下环境和他当年考大学完全不同,“现在一个乡村孩子拼了命考高分,在将来面对综合素质较好的城市学生,很可能也没有竞争力”。

改变迫在眉睫,而留给乡村教育的时间并不多。

从2001年开始助学的弘慧,这几年越发感受到,要改变乡村教育环境,乡村校长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在论坛上指出,“一所好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校长。”改变教育观念,校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乡村教育的改变,5月12日,弘慧宣布将联合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在全省51个贫困县以及安乡县、蓝山县、桃源县内开启“乡村好校长计划”,计划每年选出10位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好校长”,每人给予5万元奖励,其中2万元用于奖励校长个人,并配以更多教育资源和公益资源支援。

“乡村好校长计划”将全面覆盖湖南贫困县,推广好校长的观念和经验,带动更多乡村校长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对此,张帆介绍,“我们并不是仅找优秀校长,因为关于优秀的社会评价是非常多元的,我们希望找到那种很积极、寻求改变的校长。”


关注人的持续成长


在沅陵举办这样一场高规格的教育论坛,是很多嘉宾事先没想到的。傅丹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去美国,从事美国教育研究,此次前来沅陵,也是很震撼,“原来中国乡村教育现在是这样的”。她曾在美国见过一些中国乡村校长,远不及此次亲眼所见。

而对于曾担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投资人的张帆和弘慧发起人来说,他们用了超过十年的时间来认识乡村教育,于2018年在沅陵举办论坛以及发起“乡村好校长计划”。这个过程,被张帆认为是经历了一场“自我觉醒和自我成长”,而在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梁晓燕眼中,弘慧参与乡村教育以来的发展和定位,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有机生长出来的”,生长的土壤正是现实中乡村教育的真正需求。

最初都是从善意出发。2001年,研究生毕业不久,张帆回到了沅陵,和朋友一起筹集了8万块钱,成立了赢帆奖学金,每年资助4-5名优秀贫困生。2008年,张帆和几位发起人创办了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打算把乡村教育的事情持续做下去。

最初几年,理事们自己出钱自己做事,偶尔带着几个志愿者去做活动。2010年,他们招收第一位全职工作人员。在张帆眼中,那是一段很单纯的初创阶段,“没有社会干扰,也没有看到别的公益机构,完全按自己的初心去做。”据张帆回忆,当时理事会开得很激烈,有不少争论,“我记得2010年我们开理事会,从晚上7点一直开到次日凌晨。”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帮助这些孩子们目的到底是什么?长期目标是什么?如果想真正帮助这些留守儿童,除了给一定的资助,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让他们成为“心地善良、人格完整并且有能力融入未来社会、愿意回馈社会和反哺家乡的人”?

5月11日的乡村好校长论坛上,张帆对着台下数百位乡村校长说,他相信很多公益伙伴和乡村校长都问过自己这些问题,“而答案最终会回到教育本质上”。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2012年他们修改了基金会的使命,将“弘道致远,慧智育才”中的“育才”改成了“育人”,提出人即教育的目的。针对乡村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缺乏长期陪伴等问题,弘慧决定搭建一所“人格养成学校”。

胡生刚在2011年成为弘慧的筑梦辅导员,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基本上弘慧一旦资助了一个学生,就会支持下去,初中有弘慧奖学金,高中有弘慧班,大学有弘慧学子联合会,他们与“弘慧学子”将是一个长期陪伴的关系,“绝对不会轻易放弃”。

弘慧现任秘书长杨晓华原本是沅陵一中副校长,曾在一线当老师多年。2014年,他们在沅陵一中开办了弘慧班。有些学生从小学或初中获得弘慧奖学金,考入沅陵一中后就进入了弘慧班,和其他班级一样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早期,杨晓华几乎去过弘慧班每个学生家中家访,熟悉每个人的状况。


本地教育的陪伴者


对于弘慧的发展,梁晓燕认为这是一条自然生长的轨迹。做公益的时候,如果我们关注人的持续成长,就会面对“这个人未来可能会面对的社会空间,更关注社会给人的成长提供的综合支撑”。

也就是说,光搭建“人格养成学校”是不够的,还要有本地教育力量的支持。2015年,弘慧确立了以“县域为单位,扎根贫困县城,和本地力量结为同伴,形成生生不息的教育传承”的发展模式。

张帆说,这些年他们找到了一些关键词,这些词体现了他们每个阶段的思考和选择,其中每个选择也都伴随着争论,而“每一次争论都带给他们新的突破和发展”。“陪伴”目前应该是弘慧主要的工作方法,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做学生、老师、校长、政府机构的陪伴者,形成合力,共同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陪伴当地的教育力量成长成为一个很重要选择”。

乡村好校长论坛举办过程中,有一件事让张帆觉得很有意思,当时他们招募了十几位年轻老师当志愿者,老师们非常有热情,收获也很大。论坛结束后,他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小团队。

“这就是本地力量的自组织”,张帆认为,如果有专业力量和外在资源继续导入,自组织就会继续成长,“我们可以指导和提供培训,这样的自组织就会有更多机会和发展。”扎根乡村教育十年来,他更加坚定地相信,本地教育一定要本地人来做,他们成长了,才能带来改变,“并不是弘慧去扮演越来越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