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月捐 回顶部

对话NGO “合作共赢 走进湘西”

5933浏览    2014-12-23发布


【编者按】12月22日,在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组织下,以“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山区中学教师考评体系研讨会”、“走进湘西教育公益沙龙”在清华科技园紫光大厦一层会议室展开。国内教育领域著名NGO组织代表、湘西山区校长和优秀老师、教育专家等积极参与其中,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交流活动。


“山区中学教师考评体系研讨会”

主题分享:
在上午的交流分享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大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的柯李副主任与弘慧项目学校的校长、老师们就“教师考评体系”展开了积极交流。

来自石门一中的杨军副校长首先为大家分享了石门一中的教师考评体系。“学生说好、同事说好、领导说好、课教得好、班带得好、论文写得好”即为“六好教师”,而这些也构成了评价教师的基本标准,再综合前后三项,分别形成“测评结果”和“成绩数据”的考核机制,以此决定教师岗位、绩效工资以及奖励工资。


桃源一中副校长邵华文也分享了桃源一中的教师考评体系。他表示,教师考评体系的建设要注重科学性和人性化,以成就感作为引,领激励团队的共荣,学生的评价在教师考评中扮演重要作用。


在听取了两位副校长的发言后,北京师范大学的大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柯李副主任以测量评价与教师专业化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即“中国基础教育监测与评价新动态”、“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知识与能力”、“学校教师评价:‘管’还是‘帮’?”为校长老师们传达了教育领域最新的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他特别强调,不要把对教师所有的考评全部量化,多采取激励而非惩罚措施。

小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话题:教师考评体系是否有好坏之分,具体标准是什么?

小组代表石门一中杨军副校长展示讨论结果,认为教师考评体系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希望建立良好的评价制度,以激励性考评体系为主导,避免束缚老师的自身发展,应有较全面的绿色评价体系,标准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组」讨论话题:教师考评体系与教师积极性的关系?

小组代表通道一中杨保仲校长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认为教师考评体系能让教师明确目标方向,认识自身长处和短处,学会总结和反思,不断进步。良好的教师考试体系能促进教师发展,提高积极性。


「第三组」讨论话题:如何根据自己学校情况进行教师考评体系的建设?

小组代表沅陵县肖家桥九校杨宝刚校长展示讨论结果,认为各个学校要在教学常规、教学行为、教学科研三个范畴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师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积极性,把教师不仅作为一份职业,更要尝试作为一份事业,一种使命。


「第四组」讨论话题:学生在教师考评中的角色?

小组代表沅陵一中72届弘慧班班主任张艳群老师展示讨论结果,认为学生在教师考评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教师工作方法上有区别和学生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对学生反映的信息需要辩证和综合分析。


对话NGO:走进湘西教育公益沙龙

在下午以“合作·共赢—走进湘西教育公益”为主题的交流中,弘慧邀请了友成基金会、桂馨慈善基金会、Adream.org真爱梦想、PERR毅恒挚友、美丽园丁教育基金会、幸福基金会、古道公益等国内教育公益领域NGO代表参与。与会代表一一发言,介绍了各自NGO组织的基本情况。


NGO代表:桂馨慈善基金会丰伟

NGO代表:PERR毅恒挚友刘泓

NGO代表:Adream.org真爱梦想齐鹏举

NGO代表:友成基金会温茗


NGO代表:古道公益理事何文娟(右)与弘慧理事长张帆交流

温茗(左)与“双师教学”项目学校刘周让校长(右)交流

NGO代表:美丽园丁基金会王奕涵

弘慧爱心人士:张林

弘慧学子:清华大学石富

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和一线的学校校长、老师们开展对话,通过探讨教育公益组织与学校合作公益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分歧及解决方法,明确学校和校长在公益项目合作中的定位和作用,以提高教育公益组织和学校的协作水平和质量。


来自蓝山民族中学的龙志军校长代表第三小组发言道:“要提高教育公益组织和学校的协作水平和质量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首先教育公益组织和学校双方需要互相了解。学校要深刻理解公益组织的工作目标,公益组织要加大对学校项目老师以及教师的培训,并且进行严格考评和跟踪管理。学校也要加强对公益组织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并表示,通过今天的交流活动,了解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在积极关注农村教育,也希望今后有机会达成合作。


来自新疆吐鲁番市第一小学的郭旭荣副校长发言到:“公益是对现行教育的弥补,学校也应该成为一个积极的合作者,从而推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建设,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弘慧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帆先生参加了全天的交流活动,并总结道:“如果我们的学校还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思维模式,那么学校未来的发展将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尽管很多教育公益项目的开展方式和形式不一定正确,但这都是NGO组织从不同的维度和程度进行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