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月捐 回顶部

【弘慧最人物】江波:弘慧与我的人生

6166浏览    2014-12-30发布


人物介绍

江波:沅陵一中高59届实验班学生,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有色金属系2004级冶金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挪威特隆赫姆市的挪威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2002——2003年度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润言赢帆奖学金获得者。
弘慧学子中第一个博士和博士后。
座右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江波与其兄长合影,图一是江波小学时期拍于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图二拍于2011年沅陵县胜利公园 (图二左一为江波),兄弟俩是不是很可爱呢?

▲江波与其母亲、兄长的合影。(右一为江波)


▲江波与其女友合照。桃花满园,两人脸上幸福的笑是不是也感染你了呢?


▲在挪威特隆赫姆市的挪威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的江波。


                              我的人生不能贫穷

    我的家乡在湖南沅陵县太常乡白坪村,离县城只一河之隔,但是因交通不便和其临乡并没有太大区别。家里有父母和一个哥哥。父亲是退伍兵,所有的知识都是在部队中学的,这就造就了我们两兄弟自立自强的性格。母亲是那时代不多的具有高中文化的人,那个时代有高中文化是非常有希望走出大山的,但由于身高矮小,母亲最终只能留在大山中,然而较高的文化程度在母亲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家里的经济情况尽管还没有到家徒四壁的程度,但父母供我们两兄弟读书非常艰辛。农村的教育质量,以及农村人的老旧观念,父母几乎没有奢望让我们两兄弟一路走到现在。和其他农村孩子一样,上初中前我两兄弟成绩一直都在十几名左右,由于个头比较小,“调皮捣蛋”是老师们对我的专用评语。父母默默做着本分的农村活,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看书,他们就绝对不让我们干一点农活。别人家的孩子回家后还在放牛割草,我们为了逃避下地干活,经常在家看书写作业,当时的我并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小学升初中的那年,我莫名其妙得了人生中的一次大病,由于年龄太小不能做手术,只能靠点滴维持,滴水不沾粒米不吃地在病床上一躺就是半个多月。这场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钱,父母还从亲戚借了许多。大病好了以后,母亲担心我吃不惯学校的伙食,于是在校外给我找个远房亲戚借住,每天早上走上十几里的路给我们送饭,一送就是一年多。病好后,我的性格也从大大咧咧变得有点沉默寡言,这也使我有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面。我初中就读的太常乡中学升学率非常低,那时一个班能有一名同学考进县一中就非常了不起了。而我却成为我们乡中学被县一中特招中提前录取的两人之一。进入高中后才知道差别巨大,班上几乎都是城里的学生,父亲特意给我买了一双20元的皮鞋,结果发现大家都穿运动鞋。由于自己是第一次在外面花钱,家里给的60元钱巨款生活费竟然花了一个月也没花完,剩下的钱还买了一本十多块钱的词典。每天的伙食就是一碗5毛的白米饭和家里带的辣椒酱,我们两兄弟勤俭节约的名声立刻传遍学校。我和我哥的成绩一直在各自的班里名列前茅,学校由此给我两减免了一个人的学费。

     其实高中以前,我一直没有体会到贫穷带来的挫折感,父母一直努力给我一个正面积极快乐的生活环境,给我他们能够给的最好的东西。高中时城里的学生占大多数,但是同学间并没有太多隔阂,每个人都有令人敬佩的闪光方面,我也得以安心读书。由于我成绩不错,那时我们班化学老师杨晓华主动给我争取了赢帆奖学金(弘慧教育基金会的前身),我由此成为第二届赢帆奖学金的获得者。那时我对奖学金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是一位考上清华名叫张帆的师兄用他的收入一部分资助给和他一样贫困而上进的学子。张帆师兄是我们沅陵一中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在杨晓华老师的口中提了一遍又一遍,这深深激励着我。从杨老师称赞中,我知道杨老师对我们这些得到赢帆奖学金的学生有着深切的期望。得到的钱我立刻交给了父母打理,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生活费用,这笔钱让家里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抱着对大学的渴望和老师家人对我的期望,我以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北京科技大学,杨晓华老师主动为我联系公司并资助我大学费用,更为我安心进入大学给予了帮助。当时我第一次到北京,就收到张帆师兄的邀请去参加北京学子的第一次聚会,也就是弘慧大家庭的前身。这也是我记忆中第一次见到张帆师兄,印象中张帆师兄一直脸上挂着笑容,和我们谈了许久上大学的感受和印象,临走时得知我当时刚来北京,交完住宿费和其他费用后生活非常紧张,立刻塞给了我六百元钱,告诉我虽然家庭贫穷,但大学是公平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勤工俭学,锻炼自己。踏入学校的我刚明白钱的重要性,也知道父母养育两个大学生的艰辛,于是大学期间靠着国家助学贷款和自己勤工俭学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随着张帆师兄资助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张帆师兄发起并成立了弘慧教育基金会这个大家庭,我也有幸见证了弘慧教育基金成长。从当初华北区聚会的寥寥几人,到现在每次数十百人的郊游旅行,弘慧进入了快速蓬勃的发展期,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有幸进入弘慧这个大家庭中来。每次弘慧的聚会,张帆师兄必定亲力亲为,我非常敬佩的是虽然参加了多次弘慧的聚会,很多新老同学我并不能一一记清楚,而张帆师兄却对每个弘慧学子都似乎了如指掌,就像多年的老友一般熟悉。

    大学时光美好而短暂,毕业后在就业和考研的道路上徘徊了许久,综合多方面因素,我选择了考研,并在读研一年后选择了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大学期间在张帆师兄的邀请下参加了多次弘慧学子的聚会活动,也慢慢见证了弘慧的成长。

    博士毕业后,我成功申请到了国外留学的机会,顺利的成为国外深造的一员。虽然我和我哥哥都算事业有起色,但是家里的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们的本职,母亲一如既往的在家里种菜卖菜操持农活,父亲年过六十还在外打工,虽然知道家里并不缺钱,但是他们认为自己能赚一点钱帮助我们减轻负担,他们会过得更加幸福。

    我感谢我的父母,虽然生长在农村贫困的家庭,但是他们并没有带给我们甘于贫困的性格,相反,我感觉我的心灵一直都很富有。在人生的道路上,弘慧更是给了我精神上的财富。因此,人,生活可以贫穷,但是我的人生从未贫穷。

对话弘慧:

小编:江波学长,你好!我是袁洁雁,和你一样,也是一名弘慧学子,现为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兼职工作人员,今天很荣幸能够和你交流。

江波:学妹,你好!

小编:求学之道,辛苦也幸福。听说你现在正在挪威攻读博士后,你能跟大家分享下自己异国求学的生活吗?

江波:目前我在挪威特隆赫姆市的挪威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整个特隆赫姆市人口不到30万,所以有‘特村’之称。来到这座城市已经快八个多月了,虽然挪威人都特别友好,生活非常悠闲,工作压力也比国内少很多。但是总有一些不太习惯的地方,比如挪威人的伙食并不像中国一样遍地开花,这令我一个正宗的吃货极其懊恼,没事只能打开舌尖上的中国看看解馋,挪威的人工费及公共设施昂贵且不高效,做公交二十七多元一张票,打的一百多起,公共医疗排队非常拖拉。挪威像其他很多欧洲国家一样,靠着自身资源和人口优势,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来源,但是整体来说发展已经非常缓慢。而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人才在海外留学后都会考虑再回国发展,中国的巨大潜力正为世人所瞩目着。

小编:你是较早加入弘慧之家的弘慧学子,也融入并见证了弘慧的成长,在这么多年里,关于弘慧你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江波:从在北京读大学,到博士毕业这近十年,弘慧的活动我几乎每次都参加,也见证了弘慧的成长和转变。和弘慧大家庭在一起的每段时光都是最难忘的,不管是迎接新来的华北同学去爬山秋游,还是和年轻的学子们聚餐畅谈,以及和向夏令营中外地的学生讲解弘慧的变化。都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小编:从你2002年成为弘慧学子,到如今你海外求学,已有十多年。同时弘慧也在不断发展,据我所知你也经常参加弘慧的活动,对教育公益有着自己的思考,你是如何理解咱们弘慧教育公益呢?对于基金会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呢?

江波:弘慧前身是赢帆奖学金,开始的目的只是资助少数贫困的优秀学生,在生活经济上给予支持,奠定未来的基础。但是随着对教育公益的投入越来越大,很多事情并不是钱就能解决的问题,由此张帆师兄成立了弘慧教育基金会这个公益组织。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基金,除了金钱方面的支撑,还需要更多人士爱心方面的投入。做教育基金并不像其他行业,投入必须马上有产出,很多时候需要大家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克服艰难险阻,很可能即使最后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只要弘慧的信念还在,就会是充满希望的每一天。
小编:非常感谢江波学长的分享。你能在学术上不断突破不断丰富自己,作为弘慧的第一个博士和博士后,你也是弘慧众多学子们的榜样。那你对弘慧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江波:我想对弘慧的学弟学妹们说,贫困并不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只要内心充满希望,再多的困难也只是成功的磨刀石。祝大家能心怀希望与梦想,总有成功的一天!

他们解读:

高中时候的江波内向,喜欢安静,那时他家庭情况十分困难,高中时他与哥哥一起靠家教等赚生活费,然而江波的成绩却一直十分优秀。”

——杨晓华:基金会理事、秘书长,曾任江波的高中化学老师

第一次看到江波是2004年9月份,当时感觉面前这个男孩朴实,稍显内向。08年弘慧教育基金会正式注册后,随着弘慧联谊会的发展,江波参与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也曾担任弘慧学子华北联谊会的常务副会长,为联谊会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时候的他,逐渐活跃开朗,与我的联络也不断加深,两人像好朋友一样无话不谈,谈家乡的变化、谈弘慧的发展、谈学习工作......
江波是适合做科研的孩子,他做事很投入、认真、勤奋,对学术有自己的见解。我最喜欢江波这个孩子的地方是他性格很活跃、积极。无论弘慧学子未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身上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气场,这个对弘慧来说是更有意义的。”

——by张帆:基金会理事长

编后记:

江波是弘慧学子中的第一个博士后,这当然是源自于他自身的努力,弘慧于江波的人生也只是偶然的相遇,并期待必然的相知。弘慧从不试图教育、培养一个人,只是提供机会去引导、触动,孜孜不倦;弘慧也从不要求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每一个学生真诚以待,只期待孩子们的人生多一分美好。我们一直坚持,一直努力,从未放弃!江波是弘慧学子中优秀的一员,但并非是因为江波的优秀弘慧才采编了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江波与弘慧的相遇相知代表了弘慧的一段历史,江波也见证了弘慧的发展变化,而弘慧或是江波的未来也必将因这一段陪伴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弘慧的信念吧!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