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月捐 回顶部

张艳群:我当弘慧班班主任的那三年

10995浏览    2018-09-21发布


编者按:弘慧班开设于2014年9月,由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根据弘慧“筑梦计划”项目,在弘慧县域所在中学项目学校设立的班级。目前已在沅陵、桑植、溆浦三个县域开设10个弘慧班,其中两个班级已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进入大学。

沅陵一中弘慧一班是弘慧设立的第一个弘慧班,张艳群老师担任班主任,弘慧班的故事由此开始。现在,弘慧一班的学生已进入大二,他们的班级群依旧很热闹,他们依旧在弘慧的各种活动中活跃着。

那三年,对于沅陵一中弘慧一班的师生们来说,是很不一样的三年。


微信图片_20180919145747_副本.jpg


我是个母爱泛滥的人,这些孩子比较缺乏母爱


沅陵一中弘慧一班有学生近50位,他们全部来自农村,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属于留守儿童。在一个县城重点学校中,这样的一个班级组成注定是特殊的。


周竹琴同学说:“我们来自各个乡镇,不仅性格差异大容易产生摩擦,成绩差异也大,但我们的接触又似乎更加坦诚和直白。”


班主任张艳群老师认为弘慧一班的孩子朴实、单纯、勤奋,但也有点小敏感。他们在自我认知、自信表现、性格张扬等方面初期可能稍稍逊色于其他班,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强于其他班,而且整个班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学生个体自尊心也比较强。


image005_副本.jpg

(弘慧一班任课老师合影:前排左一化学老师张腊莲,左二英语老师/班主任张艳群,左三语文老师邓榕,左四生物老师燕彩兰,后排左一物理老师张爱华,左二数学老师吕延龙,左三杨晓华老师)


为何选择张艳群老师担任弘慧一班班主任?张艳群老师说,“可能学校领导认为我有当妈妈的天分,弘慧一班的大多数孩子又比较缺母爱,而我又是一个母爱泛滥的人”。


高中三年时间,学生和班主任老师,彼此体谅,彼此融合,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班级管理中,很少得到学生家庭的支持,这让我很无助」


弘慧一班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的个人阅历和文化底蕴有先天性不足。老师和学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发现自我。


在张老师看来,弘慧的理念,开展的活动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是弘慧学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在弘慧的组织和引导下,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听各种知识讲座,接触各种人物,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平时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校在将弘慧生作为学生来培养,而弘慧在将他们作为社会人来培养。


image018.jpg

(弘慧一班就像是一个家庭,家庭成员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集体过一个小生日。)


鲁再蕴同学说通过参加北京公益成长营,与弘慧的学长学姐交流,参观名校,不仅开阔了眼界,更让他发现考个好大学真的很重要,虽然这对成绩一般的他来说带来的心里落差很大,但收获更大,因为从那以后想要认真学习的那股冲劲儿更强了。


在弘慧班的管理中,弘慧给了张艳群老师足够的支持及尊重,这让她更有底气,“弘慧组织的有关弘慧班的各种活动都会先征求我这个班主任的意见,我遇到困难的第一个求助对象也是弘慧。而弘慧不只是尊重我这个班主任和老师,更尊重及支持弘慧班的学生,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想法或者体验,都会无条件的支持,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


image029.jpg

(张艳群老师为弘慧一班准备考前放松游戏~)


但是,让张老师不解的是来自学生家庭的阻力。“教育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弘慧班学生的家长没办法与老师沟通,或者说是很少有机会面对面沟通,这样他们的教育理念就没办法与老师同步,也就是说我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得不到学生家庭方面的支持,这有时让我感到很无助。”张老师说。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始终是关键的一环。但是,家长缺位、与老师的沟通障碍、或者拒绝沟通,在贫困乡村教育生态中,并不少见。甚至还有大部分家长认为,把学生送到了学校,那学生的教育就是老师的任务了。


反哺家乡、传承公益”的理念初见端倪」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和弘慧公益教育理念,弘慧班以满足乡村孩子长期成长的需求为导向,期望通过三年的长期陪伴,助力弘慧学子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有效成长,构筑“反哺家乡、传承公益”的理念。


微信图片_20180919145724_副本.jpg


高二那年中秋,弘慧一班的孩子们带着高一的弘慧生一起办了一场中秋联欢晚会。张老师说,弘慧一班的孩子自己成长了,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服务于后面的新的弘慧学子,这是一种传承,这让她很欣慰。


2017年高考,弘慧一班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这个暑假,弘慧一班有近30人以志愿者或小助教身份参加了弘慧的各类夏令营,以他们的方式参加公益活动。


微信图片_20170806180441_副本.jpg

(2017年担任弘慧挚友夏令营的小助教)


现在,进入大学的弘慧一班学生,成为了弘慧学子联合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活跃在弘慧的各种活动中,比如寒假的星火计划,回到他们的母校,牵手学弟学妹们。


“反哺家乡、传承公益”的理念,在弘慧一班的学生身上初见端倪。


我的女儿也特别想念弘慧一班的哥哥姐姐


在弘慧一班的学生心中,同学不只是同学,老师也不只是老师。


唐宏亮同学说:“是他们刷新了我对‘同学’这个词的认识,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我变得更加外向了。高二时我脚崴了,大家都特别照顾我,我想如果他们有困难,我也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还有我们的老班(张艳群老师),同学拉肚子,她会在自己家里熬白米粥给他们喝,还常常提醒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


微信图片_20170823145424_副本.jpg

(高考誓师大会)


2017年的夏天,弘慧一班学生毕业了,7月9日,学生李萍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致17班,致走过的田地》,这让张老师很意外。在张老师眼中,李萍是那种不需要老师特别关注的学生,但没有想到她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给她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象。


毕业典礼_副本.jpg

(弘慧工作人员为弘慧一班策划的毕业典礼)


有一年,班上的黄雯君阑尾炎手术后,人还处于昏迷状态,一直握着张老师的手,黄雯君的姑妈试图叫她松手,但是黄雯君一直不肯放,紧紧地捏着张老师的手,浑身在抖,牙齿也在嗑。张老师说,在那一瞬间,她感受到了学生对她的一种依赖,完全的依赖,比妈妈还亲的依赖。


合影_副本.jpg

(在弘慧十周年晚会担任志愿者的弘慧一班学生与张艳群老师合影)


张艳群老师也舍不得她的学生,就连张老师的女儿也常常跟她说特别想念弘慧一班的哥哥姐姐。“孩子们大一的上学期整个学期,我就像中了蛊一样,看到学校里的那些孩子,总会看到弘慧一班孩子们的影子,然后回想起这三年和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张艳群老师说。


采访:沈康娟

图片:李萍/沈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