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月捐 回顶部

邓铁龙:“22号窗口”的相遇

12355浏览    2020-11-11发布

作者:邓铁龙  

厦门大学研一/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高中毕业于沅陵一中

2017-2018、2018-2019 年弘联会华北分会总干事

2017年北京慧话活动志愿者、2017年牵手结对志愿者、2017年回母校交流活动志愿者、2017年长沙实践营志愿者、2018年弘慧十周年晚会志愿者 、2018年长沙陪伴者年会志愿者、2018年星火计划志愿者 、2018年北京公益成长志愿者、2018年长沙城市实践营志愿者、 2019年星火计划负责人


微信图片_20201111154404.jpg

每次加好友,都不可避免会有人好奇:“你的名字怎么叫22号窗?”。听起来确实奇奇怪怪,但我都会搪塞过去。



2013年夏,刚收到沅陵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就“被叫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我并没有很期待,更觉得这样的活动都是无聊、枯燥、走流程罢了。


在长沙始终跟在人群后面,想着赶快“走完流程”好回家。那时候每次坐车我都会选择同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我喜欢看看这座大城市,想想以后上大学会不会来这里。


那天从三一重工回来,旁边坐下了我的领队娟姐,我忘了那天聊了什么,但是我们从上车聊到了下车。晚上活动结束后,娟姐在群相册上传了很多照片,我记得她在下面评论了一句话:“铁龙今晚笑得很甜有木有~”。


我是从来都不爱笑的,也几乎不笑,那天确实很开心。


2015年我参加了北京公益成长营,又认识了很多朋友:晨姐、张旭、新婉、海龙、、黄松、邓军扬......很巧,大学我们好几位也去了北京。那时候知道弘慧大学生在华北、华东、华中有三个联谊会(2017年更名弘慧学子联合会),在陌生的地方有熟人就总会有安全感,所以弘慧的活动一定会去。那年年会我上去跳了一支舞,在大学学的民族韵律操。


2017年3月份,接到琴姐电话,推荐我尝试一下弘联会华北分会的总干事,我也记不起自己当时有多自信,报了名。秋季迎新算是第一次组织活动,对刚进大学的我来说就是抓瞎,高中只学会了做题,却从来没学过要怎么组织一场活动。就这样,琴姐、菁姐、关关(关俊武)带着我这位新手,一步步解决了活动策划、外省同学接送、吃住行等等。结束过后第一次觉得,我也可以完成这样一次活动策划。


2018年连任弘联会华北分会总干事,和彩玉、红名,完成了很多次活动。寒假的时候,加上渊源、晓晓,我们这样一个陌生的团体负责起寒假的星火活动,对我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完全陌生的事情,更不用说协调大家和所有的项目学校。每天线上集思广益,思考着每一个活动的细节和可能发生的意外,争执也是家常便饭。虽然最后还是充满各种问题,但总算是“踉踉跄跄”完成了整个项目。


那时候突然感觉自己还行。


2017年暑假,我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参加了长沙城市实践营,想回到2013年那个地方。这个夏天这里诞生了第一届“长沙城市实践营”。磊姐有了调整夏令营的想法,在北京那个小办公室,我和张旭几个人,开始了头脑风暴,如何让营员真正的去融入长沙、探索长沙。当然,最后纸上谈兵得来的策划被否决,我们失败了。


真正完成是在7月线下调研。蛋蛋(张应生)、爽哥、二霞、张旭、海龙、龙辉、龙章涛......我们即使熬夜到很晚也乐此不疲,所有人都在为这一件事情努力。结束那天,我和他们聊起,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创造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物,服务了一群了不起的人。


第一次觉得,我们一群人完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事情就是这样充满可能性,刚好我们做到了。



大四我停下了所有的活动,全心考研。过程很难,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考研拿到offer或者去公考,也一度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我记得22号上午考完数学,下午教室空了一半。年后疫情,成绩推迟,让我觉得2020年像是渡劫,满是绝望,75分的数学更像是晴天霹雳。抱着侥幸心理希望学校降低分数线的同时,也在准备调剂,但是简历都石沉大海。5月份,上天眷顾,压线进了厦大复试,最后又压线被录取。但是没有觉得很惊喜,反而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快毕业的时候,我和朋友聊起过:回头看自己的大学生涯,只有弘慧,我们是不是要跳出这个舒适圈,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对啊,当我们发现身边的同窗各种丰富的经历,而我们只有弘慧,与之比较,实在是相形见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谈不上热爱公益,也没有专职公益的打算,这些经历对我未来的学业和职业看起来并不是十分合适的加分项,那么意义在哪儿? 


在厦大学习这段时间,思考未来和回想过去的时候,一直在感谢当时没有放弃考试、放弃面试的自己。我开始接纳自己,发现自己也很有潜力,未来也充满了很多可能性。我在回想自己怎么从害怕交流、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变得好奇、敢于尝试、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热情和期待。


在弘慧,每次新的尝试都充满挑战,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和事情的可能性,不断锻炼突破自己的韧性。这里的人都充满热情,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生机和内在动力。对一件事情保持热情和期待,尽力而为,结果都会水到渠成。原本困扰自己的善良和同情心,也在弘慧这个组织和公益这个领域得到释放。


对我来说,这就是意义。弘慧不是单纯的舒适圈,更像是一种底气,我会感激在这里得到的成长,与有荣焉,依旧骄傲。


对了,2013年一直坐的那个座位,靠窗,编号22。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弘联会(wispringH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