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月捐 回顶部

孙望安:功守兼备 育人有道 | 第六届乡村好校长论坛

5317浏览    2018-05-15发布



5月10-12日,来自湖南、贵州、浙江等地500余位乡村校长、教育主管单位、教育公益组织和教育企业代表等齐聚湖南省沅陵县,参加第六届乡村好校长论坛。两天的议程,大家一同探讨“乡村学校的功守道”,寻找乡村教育突破口;共同探究乡村好校长模型。

今天推出的是孙望安先生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514111853_副本.jpg



文 | 孙望安先生

     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原湖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尊敬的张帆理事长,各位专家学者、校长及教育同仁:

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来沅陵参加2018年“湖南乡村教育校长论坛”。


弘慧基金会近10年来致力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以在学生中帮贫扶困为起点,逐步拓展到关注乡村学校师生群体;以发挥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为切入点,推动区域乡村学校教育发展;以计划与项目为载体,兼顾资助与智援,帮助乡村学校教师与校长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以踏石留印的精神,广泛集聚社会力量与资源,为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献策出力,事关国运,令人敬佩。今天,弘慧基金会邀约乡村学校的中流砥柱汇聚一堂,共谋乡村教育发展之大计良策,值得赞赏与期盼。


农村学校校长的岗位职责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通俗地讲,校长承担学校的领导责任,手中的“权利”不大,肩上的胆子很重;活动的半径有限,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无穷;身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基层点上,润物无声影响着一片乡村;每天做的是平凡琐事,直接关系乡村的民生。广大的乡村校长对乡村教育有全面的了解,更有切身的体会与深刻的感悟,其中许多校长还有积极的探索与成功的经验。因此,在我的心目中,农村学校校长的确是发展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我也相信,社会对乡村校长的重要作用有同样的认同感。


根据弘慧基金会确定的论坛主题,在此本人拟以“功守兼备 育人有道”为题,分享部分教育实践案例,从一个侧面交流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乡村学校教育中的功


 新时代新征程激励乡村教师写好乡村教育的奋进之笔,为乡村教师施展才干创建了新的平台,也给乡村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强化专业功底,这包含育人之功、创新之功和实践之功,等等。


   【一是深刻认识育人之功回归原点】


育人之功相对教学之能而言,两者本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无矛盾之处。然而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重教轻育、甚至只教不育的现象较为常见。所以,育人之功其实反映的是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与教育理念。


曾有农村学校老师坦露:大多数的老师并不参与孩子们的各种问题的处理或教育,只是上课,不单是因为有班主任管理(班级),也是因为平时在校时间的安排,老师和学生都没什么时间来处理(学科知识之外的问题),不能耽误课程,这类(育人中的)问题不受重视,最终都是敷衍了事。还有(对学生的很多教育措施等)都很费时间,就算有的老师能坚持,但是对学生却收效甚微,也就是我们说的“一次性”,孩子们到初中(时)很多品行早就“根深蒂固”,这类才是最难的。对有问题的学生,近乎完全抛弃。


发现问题是寻求解决方案的前提。农村教师能坦露尚存的模糊认识,本身就已经认识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忽视育人工作的危险性。


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认为,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以育人能力为核心。教师积极的育人行为能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并明显降低他们的抑郁水平、孤独感、攻击行为和违法行为。与此同时,教师良好的育人行为还有助于调节、修正不良家庭背景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缩小城乡教育差异。


我们绝不否认教学及传授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而是期盼看到育人的工作能放置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品德、习惯、自尊、自信等对农村学生的成长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仅是班主任,而是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以育人工作为己任,积极参与、主动分担。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及运用发展较快,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引发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社会步入云时代之际,老师是否仍然需要强化传统的育人之功。


顾明远先生曾撰文指出:“学校是文化的殿堂,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教师是一个人从蹒跚学步到独立生活的引路人。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技术是替代不了的,技术只是手段而已”。朱永新教授也有同样的论断:“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但教师职业不会消失,也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也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还有专家预言:“未来让人工智能来教书,让教师来育人”。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农村学校不能单独寄希望从技术与装备中找“出路”,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全员育人。面对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千差万别的问题与现象,教师不仅需要现场及时妥当处理(置),并且还要从长远考虑做好后续的教育引导和帮助转化等工作,以教育智慧彰显育人之功,确保乡村学校教育回归教育原点。



【二是潜心聚焦创新之功水到渠成】


张帆理事长曾说:“教育公平对于乡村来说,首先是人的觉醒,只有乡村本地的教育者觉醒之后,创造出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回归人即目的的教育本质,乡村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学生,才能够有尊严的成长。而不是简单的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最优秀的教育资源copy过去就是教育公平。”我个人理解,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与方式来落实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理念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等多个方面。


一位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校长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其中包括练好创新之功。所谓示范,简单地讲就是向同行演示该如何落实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引领不仅要告诉老师如何做,还要在此基础上让教师全员行动起来,确保整个教师团队的行动与学校的目标和方向保持一致,共同努力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旗帜下,农村学校除了向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学习外,还容易习惯性地仿效,甚至照搬城市(区)学校的作法与标准。当下借助新传媒手段,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随处可得,甚至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因此,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注重创新更为重要。只有吃透了本地、本校的实情,用创新的精神与方法才能让外校、外地的优质资源本土化。


练就创新之功,除了向业内的专家学习外,也可跳出“教育”去思考教育,走出“学校”去寻求资源。


我主张跨界思维,从其他行业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中吸取养分。例如,医院利用病案制度促进医护人员的专业发展的作法延续久远。我们是否可充分利用学生操行记录与档案制度,更好地借鉴“个案”来改进育人行为,提升专业素养?


医学博士沈晓明(海南省省长,曾任教育部副部长)曾经讲,有时候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要教育好孩子,教育界要认同生长发育规律是重要的教育规律。


在经济与商业领域的一些概念与思维方式,机会成本、风险控制、博弈论等也值得学习借鉴。以博弈论为例,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讨价还价、进步退让、条件互换等。若学生与老师讨价还价,这是好还是不好?


初中女生经历情愫方面的问题,老师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管”会冒激化矛盾的风险,佯装不知情又于心不忍;老师该单独“管”还是简单地交给家长。学生情愫问题比较私密,秉承“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习惯,有的学生通常会选择对家长坦诚“交代”。然而,当事的女生“以死相逼”强烈要求老师不告诉家长,她的要求应受到尊重,同时这也表明她所持的“博弈”态度,为老师对其展开教育引导工作打开了一扇窗,老师将计就计采用了“博弈”的方式,保证了学生的安全,最后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我还主张跨界借力,广泛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包括争取资助和智援两个方面。昨天晚上,本次论坛开展了公益项目分享活动,让大家有机会更多的了解可供借力的社会资源。弘慧基金会本身就是本地的优质社会资源,许多学校以及师生已经从弘慧基金会项目中受益。


这里,我想列举另外一个湖南的例子。湖南省安化县的刘习聪老师,从教10年,为他先后工作的贵州和湖南的两所学校募集款物达600多万元,800多名学生得到了资助。我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看到他“足不出户”争取和利用社会力量的进展。刘习聪争取和利用社会资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除了他的敬业精神外,手段与方法是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我们利用社会资源,每一笔款项或物质的去向一定要透明且经得起检验,每一个“铜板”都应该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老师的创新之功亦很重要。一乡镇中学班主任曾对“大姐大”式的女生严加“管教”,但收效甚微,该生在初一就辍学离校。班主任反思时认识到,外表显现“强势”的学生有时实属“弱势”群体,应从单一的严加“管教”转向依法为其“维权”。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也提示我们育人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分析问题的视角与立场也需要随之改变。


如何练就创新之功?学习、交流、研究、反思等都有助于强化创新之功。研究活动尤其应该成为老师日常例行基础性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受外部因素驱使而为之,不要以发文章评职称为目的去做研究。中小学老师的研究可从案例研究着手,这是一种没有门槛限制的研究方法。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方法,越是可行,往往能持久,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只要有教育实践,就会有教育观察与体验,就有教育故事值得梳理与反思。


曾经有位很有经验的校长问道,一个老师需要撰写积累多少个案例才能感觉到育人及研究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教育教学研究应该伴随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案例研究至少要坚持一段时间。若校长能带头并倡导老师坚持三至五年,每人撰写20~30个案例,对不同的学生与教育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思考,逐步积累教育研究资源,就能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一旦从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有成功的尝试,研究就能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与自觉行为。


练就创新之功我们要有紧迫感,但是须力戒浮躁,切不可有一点感悟就急于“提炼”,将及时总结变成抓紧“拔高”,声称自己创新了教育理念。那种急功近利的所谓的创新是很难持久的。教育是需要殷殷守望的事业,育人具有慢工出细活的特征。当老师能对自身教育实践中的新经验以及实践的过程作出不同的解释之时,就是创新的开始,日积月累必定能提升创新之功。



【三是身体力行实践之功做好小事】


实践之功强调落实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


近些年,一批又一批的有志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之中。他们胸怀远大目标,立志改变农村学生的命运,梦想成为未来教育家……一旦进入农村教师岗位,他们的日常职责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门家访、联系家长,组织活动、维护纪律,检查督促、沟通引导,消除隐患、确保安全……部分年轻教师入职后不久难免对当初的追求与梦想产生困惑。甚至部分有多年教龄的老师成天忙于事务、疲于奔命,也会产生同样的困惑,不知不觉渐渐陷入职业倦怠的境地。我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师自身日常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教师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何在?江苏省的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一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个人卫生及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在乡村中小学生中比较常见。我们常在媒体上看到,有的学生甚至上大学后都不知道如何打理个人卫生或缺少自觉性,这不能用一个“懒”字去解释。曾经听到国内著名高校的一位工科大学生讲,有的大学生在教室里考试都能得高分,然而进入实验室就毫无条理性可言,更谈不上遵循操作规范。这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生就会受益终身。很难想象一个邋遢的人能在团队中与同事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一个丢三落四的人能做好科研或其他细致的工作。因此,我们加强对学生习惯的培养,解决的是日常现实问题,但影响的是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增强实践之功,老师注重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是必由之路,可具体落实在观察、发现、诊断、行动及反思等多个节点上。有的老师天天都在学生之中,但是视觉疲劳,见怪不怪,不能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在完成观察的基本动作看或听的时候,很可能没有“看到、看清”,没有“听到、听清”。


面对乡村学生中的一些特殊困难与问题,如学生中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位,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行为习惯训练不够、缺乏自信、过于自卑等,老师需要通过发现学生脸色的变化、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异常等,分析原因、及时沟通、主动引导。学校日常例行工作,看似细小,似乎微不足道,但是需要老师用心去做,需要教育智慧才能做好,可谓细微之处见功底。


乡村学校教育中的守


乡村学校教育中的守内涵丰富。守的方式与重点会随视角的变化有所不同。我以为,守住阵地、守住尊严、守住底线尤其值得乡村学校及教师努力践行。



【一是不忘初心守住阵地恪尽职守】


据2016年底教育统计数据,全国乡村中小学在校生数达3600多万,占比21.9%;乡村中小学校教师249万多,占比24%。无论从教育需求还是规模上看,乡村学校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必不可缺的阵地。守住乡村教育阵地,应该是诸守的前提。


 截至201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到58.5%”。可以预见,城镇化率还会逐步提升,并将持续相对长的一个时期。我们说守住乡村学校阵地,并不是无视城镇化带来的变化,而是强调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承担起发展乡村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与政治责任。


 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法律和法规明确划分了实施和管理中小学教育的责任和任务。地方政府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应依法并按职能履行职责,这无须争议。与此同时,作为乡村学校教育的实践者和专业人员,守住乡村学校阵地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任务与责任,我们应该把自己摆进去、将责任担起来,用心坚守。


 许多乡村学生的家长对本地学校缺少信心,舍近求远不惜代价送孩子到城区上学,甚至在城区租住陪读。这直接导致部分农村学校生源萎缩,步履艰难。乡村教育要落实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首先要让家长信任乡村学校、信任乡村教师。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有的乡村学校有学生“回流”就是一个很好的迹象。当我们看到学校或抱怨生源不足或生源不断流失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换位思考,并从自身查找原因,尽力扭转局面,不能简单地将其背后的原因全部归于设施设备“不均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袤的乡村地区孕育了淳朴的乡俗民风、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等,乡村学生也打上了生养之地的烙印。目前,乡村学生的生存条件与环境相对艰苦、可获得的学习与体验资源相对欠缺、家庭教育的方法相对落后,也许部分乡村学生存在一些不足或弱点,正如在其他环境下成长的同龄人有缺点与问题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深信,乡村学生对生养之地饱含深情,他们单纯淳朴、吃苦耐劳、渴求知识、向往美好、追求梦想。在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岗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到行业精英,我们都可以看到从乡村成长起来或走出去的成功典范。人们常说的“寒门之子”也许指的是家庭生活物质上的贫寒,而乡村教育就是要让农村孩子在精神与知识上富有。无论是留在本土,还是走出乡野与大山,都能让他们享有愉快和幸福的人生。因此,守住乡村教育的阵地就是在守护乡村孩子的精神家园,守护乡村孩子的希望与未来。


振兴乡村,教育先行。乡村学校承载的许多社会职责,并非与乡村学校的发展毫无关联。作为社会以及社区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学校需要联系社会,学校不能脱离社区;学校通过服务社区的具体行动,体现自身服务社会的精神;学校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关心与支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不仅是乡村学校应尽之责,也可为办学提供宝贵的资源。有的学校以传承本地民族特色文化为己任,让学校成为当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心,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守住阵地,乡村学校及教职员工并非是在孤军作战。首先,乡村学校教育有强大的政治和政策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今年四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农村孩子提供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乡村学校教育享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已经进入了十分珍贵的发展机遇期。其次,各级政府正在加强和改善对教育的领导,先后以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两个阶段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随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与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乡村学校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其中不少乡村学校在社会机构与团体的支持下,走出困境,形成了办学特色。有如此强大的领导与后援力量,我们应该咬定目标不动摇、不抱怨、不气馁、不观望,对乡村学校的未来与发展充满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不懈地守好阵地。



【二是以生为本守住尊严保全人格】


这里主要是指为乡村学生守住自尊与尊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部分学生克服自卑。


网络上曾出现过一段自媒体视频。一个小学男生十分激动、满头大汗,在老师面前时而诉说,时而反问。原来该男生在随外出务工的父母生活时不小心摔倒,擦掉的头皮上没头发。当他回到老家上学的时候,经常有同学追在后面喊“光头强”,看似嬉闹,但是让男生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于是便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在老师面前,该男生反复要求“要尊严,做人要尊严,做人要尊严,尊严,尊严!我宁愿站在这里一天,我也要尊严”“我宁愿被打得很惨也要尊严,娃儿们都要尊严”。


面对在愤怒之中讨尊严的学生,老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对话,理解和回应学生关于尊严的诉求。同时明确批评当事学生用拳头反击的不理智行为并指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当然,更多的老师润物无声维护了学生的尊严。一所乡村初中校长年前给我讲述了他的教育故事。


在一个阴雨天,一个微胖的青年男子,在校园拣拾几片银杏树叶,很陶醉似的。从远处校长就认出他是温继林(化名),他没有考上高中,初中毕业就在家办起了小厂。离校后,他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在傍晚时分回到初中校园遛弯。师生见面,照例一阵寒暄,但是当天看到老师,他显得兴奋,并主动问老师是否记得“偷车”的案例。温继林说:“如果不是您,我可能还真的会去偷窃。”不等老师答话,他笑了笑,紧接着又说:“您是怎么发现他们几个同学要诬陷我的呢?幸好您还我以清白,还我以自尊”“从第二天早上起,我的天空就开始晴朗,我觉得老师您好伟大。”


校长接着告诉我,说当初他也偏信同学的告状,也曾习惯性地对温继林做“有罪推断”,单凭一面之词准备妄下结论。是温继林强烈的申辩及其大声哭诉的举动提醒他不能草率处理。通过调查了解真相后他带着一脸的诚恳和汗颜向温继林通报调查结果。如今想起这件事,他还少不了几分后怕。若当天没有将事情调查清楚,凭他对温继林的了解,他一定会有过激的行动,会在晚自习下课后去找诬陷他的同学算账,其后果不堪设想。


初中校园并不是温继林曾经“春风得意”的地方,但是老师在此为他证实了清白,维护了他的自尊。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细致调查、真诚道歉使他感受到公平公正,由此他少了一些反社会的戾气,多了一些做好人的正能量。


作为老师,我们平时少不了标榜要维护学生的尊严,但是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我们为何就容易将学生的尊严抛到九霄云外呢?特别是对那些不善言辞、将尊严的诉求深藏于心的学生,我们是否曾下足功夫主动关心?


【三是践行师德守住底线谨言慎行】


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方华提出了“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的观点,并阐述了什么是“底线”:“指对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教育评价、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教师、学生主体,提出底线要求”。这里,再分享一个小学老师当学生时的经历,侧重强调一下师德底线。


在初一的时候,该生学习认真,且积极要求进步,希望早日加入共青团。班主任为了促进同学们积极向上,同时将班级的学习成绩提高一步,他便想出了一个妙招:期中考试班级排前三名的同学,将优先入团。


她本来成绩不错,听到班主任的激励措施后,学习更加努力,在期中考试时,如愿以偿成绩排名第三。想到自己的努力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申请入团的愿望也即将实现,她兴奋不已。


可是几天后,班主任将入团志愿书表格发给了第一、二、四名,她这个第三名的学生被老师“放弃”了。第四名王韵(化名)却得到入团申请表格。原来,王韵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孩子离老师提出的前三名只有一名之差,便抓紧时间带上了两壶食用油拜访了班主任。


初中毕业她考入中师,老师发现她各方面表现不错,劝她入团。“全班就你一个人不是团员,怎么回事呀!你怎么还不申请入团呢?”这次谈话再次勾起她对初中不愉快经历的回忆。她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决心已下,这辈子她是不会申请入团的。由此可见,师德对学生影响深远巨大,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


讨论师德,多数人会首先联想到师德先进人物和师德反面典型。对于师德楷模,大家都很敬佩,但有人认为楷模太高大普通教师“做不到”;对于反面典型,有人认为违反师德的举止太低劣自己永远都“不会做”,似乎师德“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向师德先进学习,并不是要求教师刻意去模仿他们的事迹,而是倡导大家从其精神中受到感染与启发,结合个人岗位与实际践行师德。守住师德底线,不是说不收家长礼、不做有偿补课、不侮辱体罚学生等即可。对于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守住师德底线、践行师德规范更多地体现在老师的日常行为之中,体现在老师的言行之中。



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美)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染,全部决定于我。我以为,吉若特所讲之方法能反映老师的工作态度、所讲之情绪又驱使老师作出不同的选择。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及方法的选择都与教师的师德修养密切相关。


美国教师Rita Pierson在TED演讲所说“Kids don't learn from people they don't like”(孩子们可不跟他们讨厌的人学习),揭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科知识教学的重要作用。践行师德就是要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除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外,还要在学生面前“示弱”“让步”,甚至“认错”。


重振师道尊严,不仅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盼,也是对老师的要求。对学生而言,这不是让他们“怕”老师,而是引导他们更喜爱自己的老师,更信任自己的老师;对于老师而言,绝不能借此“尚方宝剑”让学生简单地“服”自己,而是要主动亲近学生、关爱学生,以高尚之师道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落实具体措施,要求和引导教师谨言慎行,坚守师德之王道。要提高对师德的认识,纠正师德认识误区,例如典型高不可攀,“我做不到”;要求过于苛刻,“没事找事”;规范等同职责,“无错即可”;知识影响学生,“教学至上”;载体偏重宣传,“形象工程”;量化师德考核,“难显公正”,等等。切实做到师德内化于心,增强师德意识,学习掌握师德准则、知识、技巧等;外化于行,提升践行能力,做到践行师德见智慧、见创新、见行动、见力量,不断增强师德实效。


总之,作为乡村教育的实践者,我们要功中有守、守中见功,以守强功、以功促守,发挥我们的教育智慧,充分利用好功与守的策略与手段,踏地而行,满怀信心,切实促进乡村学校教育发展。

谬误指出,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本文为孙望安先生在第六届乡村好校长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如需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