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在《后花园》里写:“这样广茫茫的人间,让他走到哪方面去呢?是谁让人如此,把人生下来,并不给他领一条路子,就不管他了。” 如果可以改变过去 你会想要不走那些弯路吗? 张栩月(图左),2024年本科毕业,现在是实验室的理工科学生,业余爱好做志愿,对于教育和乡村等问题很感兴趣。曾多次参加弘慧的乡村训练营、走访、星火计划等,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引路”逢心疑,初体验认知震荡 今年六月,我带着这个盘旋多年的疑问,加入了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公益夏令营 —— 这是一个专注湖南贫困学生的组织,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深圳。同行的二十多个孩子,全是刚结束高考的农村学生,他们中有人没坐过飞机,有人没碰过电脑,有人连 “语音控制空调” 都是第一次见。我原本以为自己是来 “引路” 的,却没想到,这个夏天教会我更多的,是他们。 负责面试的同学问我:“你觉得夏令营的意义是什么?” 我几乎是脱口而出:“从高中到大学是道坎,农村学生需要更早看见‘规则’。” 那时我刚读完《金榜题名之后》,书里的观点像根刺扎在我心里。作者说:金榜题名后,不同家境的学生差距会越拉越大,大城市的孩子自带家庭传承的 “规划技能”,能快速摸清大学的 “隐性规则”,保研要提前找导师、实习要卡时间节点、甚至评奖评优都有 “未声明的默契”;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往往因为不懂这些,把精力耗在无关处,最终与机会擦肩而过。 我笃定地觉得,我要把这些 “经验” 告诉孩子们,帮他们少走弯路。 可面试结束后,一阵心虚却涌了上来:我这算什么?难道不是在变相说 “穷是原罪” 吗?甚至连 “好为人师” 的心态里,都藏着一丝虚荣。面对他们的天真,我能轻易倾诉自己的 “不顺”,在他们的注视里找到优越感,仿佛过去的失落都有了出口。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未经世事的人,需要我这样 “强加” 的道理吗? 就像 “小镇做题家” 的标签,有人反省,有人反驳,有人看到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面对同样的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凭什么去定义 “对的路”? 他们的 “第一次” ,藏着未见过的通透 抵达深圳那天,孩子们的反应比我想象中更鲜活。出深圳北站时,有人念叨 “怎么这么闷”,可看到夜晚天桥上的霓虹,又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在江西小馆吃饭,他们对着菜单上的菜好奇半天,连 “瓦罐汤” 都要研究半天产地;到了住处,有人找不到空调开关急得转圈,却很快发现 “房间里有语音控制”,没过十分钟,就熟练地对着机器喊 “打开空调”。 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出门,凭旅游经验秒找到空调开关,却完全没注意到那个语音控制机器 —— 他们因为 “陌生”,反而更快拥抱了新事物。这个细节像个预告,往后的日子里,这样的 “反转” 越来越多: • 有人看到商场里千元一餐的餐厅,会惊叹着拍照,但转头就说 “以后自己赚钱也能吃”,没有丝毫自卑; • 有人说 “没碰过电脑,不敢选计算机专业”,可聊起 AI 生成广告模特,却能准确说出 “豆包生成的人都长这样”; •讨论 “国际学校是不是很轻松” 时,听到深圳本地向导说 “期末周熬到凌晨两三点,要学英美文学还要做 AI 项目”,他们立刻接话:“网上说你们‘现在快乐以后更快乐’,原来都是流量谎言。” 最让我触动的是聊到 “嫉妒”。有个孩子说:“我在田里摸螺蛳、采蕨菜的时候,城里学生可能在学滑雪。我们各有各的好,干嘛要嫉妒?” 另一个孩子补充:“他们有资源,但我们更能共情别人的难。比如看到农村小孩沉迷短视频,我们知道是因为课余没别的事做 —— 这些他们可能想不到。” 原来他们早比我懂:所谓世面,不过是世界的一面。你见过雪山,我见过稻田,没有高低,只是不同。那些 “弯路” 与 “迷茫”,或许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夏令营里,我们聊了很多关于 “未来” 的话题,孩子们的纠结和我当年如出一辙:有人想学心理学,却怕 “出路不好”;有人觉得理工科稳定,又担心 “中学数理差学不会”;有人想报离家远的学校,又怕 “爸妈担心”。 我想起自己高考后填志愿的样子 —— 没翻几页专业介绍,就圈了 “临床医学”“生物科学”,满脑子都是 “推动医学发展,拯救病人”,现在想起来又单纯又好笑。后来才发现,做基础学科不是我的菜,转去工科做生物工程时,也纠结过 “是不是走了弯路”。可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真正适合什么。 就像《实践论》里说的,认识要从感性到理性。我跟孩子们说:“别怕选‘错’,先去查专业的培养方案,找学长问‘每天学什么’,甚至看看‘行业黑幕’—— 想清楚再选,选了也能改。” 有个孩子听完说:“我填志愿时想学哲学,没录上才去了经济学,可哲学教会我的思考,反而帮我想清楚要做教育公益。” 原来所谓 “弯路”,从来不是白走的。那些纠结、试错,都是帮我们认清自己的必经之路。 公益不是 “拯救”,是互相照亮的温柔 夏令营的核心任务,是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公益项目,结营时路演。我们组选了 “短视频对乡村儿童的不良影响”。孩子们举的例子都很真实:有小孩学主播拍擦边视频,有小孩觉得 “读书不如当网红”,还有小孩放学除了写作业,只能刷手机。 “他们不是坏,是缺关注。” 一个孩子说,“我邻居家的小孩,爸妈在外打工,他发擦边视频,就是想让更多人点赞。” 另一个孩子补充:“我们可以带他们拍正能量视频,设计游戏练批判性思维,把课余时间填满。” 其他组的主题也很戳人:有人关注农村女童保护,说 “村里有女生被侵犯都不知道”;有人想帮老人学用手机,因为 “奶奶不会扫码付款,每次都要找别人帮忙”;还有人关注旧电池回收,“老家的电池都随便扔,污染太大了”。
20235浏览 2020/05/25
19165浏览 2020/11/05
19653浏览 2020/11/20
19399浏览 2020/11/11
18588浏览 2020/03/17
18512浏览 2020/03/08
19448浏览 2020/03/13
18296浏览 2019/07/02
20252浏览 2019/10/14
20163浏览 2019/04/01